校友文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校友文苑 >> 正文

缅怀恩师冯震海教授

发布时间:2018-11-02

陈云浩

    陈云浩,安徽固镇人,1990-1994年,在淮南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读本科;1994-1997年,师从冯震海教授读硕士研究生。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、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。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、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专家、北京测绘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、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。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、环境保护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。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,获“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”称号。

    恩师仙逝,心情难以平复。先生音容宛在,仿佛昨天。回忆起和恩师交往的点滴往事,以此纪念先生,寄托哀思!

   平易近人、提携后学

    1990年我进入淮南矿业学院成为一名本科生,那时候冯老师正是学校的校长。在学生们的眼中,冯老师是一位严以律己的校领导和著作等身的大学者,只能仰望。我们十分有幸,在大四的时候,冯老师给我们上专业的前沿课程。虽然冯老师当时年事已高,但每每上课总是精神抖擞、声音洪亮。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、旁征博引、娓娓道来,对学科发展前沿、大家的学术观点总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和精辟的评论。

    作为学习委员的我,自然有了和先生较多的接触机会。有一次我给先生提了一条建议,希望上课时对一些前沿的学术词汇能用双语注释。等到下次课,我发现先生的讲稿加了许多英文标注,很是感动。

   潜心治学、思想开放

    1994年我如愿以偿成为先生的研究生,和先生接触的机会更多了,经常晚上到老师家汇报工作。有时也不打电话直接就去了,因为我发现老师晚上几乎都是在家工作,很少外出应酬。老师书房台灯下,那熟悉的、微微驼起的身影,仿佛就在眼前。

    研二的时候我面临选择研究方向的困惑,冯老师考虑到我未来发展的需要,帮我选择了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:数值模拟。为了让我尽快上手,冯老师帮我联系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兰老师,让我向兰老师请教。随着研究的推进,冯老师又特意安排高明中老师作为我的副导师,共同指导我的论文。在硕士论文撰写成稿过程中,先生发现论文的实验部分欠缺,就和高老师商量,为我无私提供了课题组尚未发表的实验数据,帮助我完善论文。

    研究生阶段,冯老师一直鼓励我继续深造。当时地理信息系统刚刚兴起,我希望能报考这个学科的博士生,又担心老师责怪我放弃本专业。当我拐弯抹角地表达了我的意思后,冯老师说了我将铭记一辈子一句话。他说:“学采矿的学术思想是最开放的,跨学科有跨学科的好处”。他还给我举了个例,某某人(记不清名字了)学采矿出生,改学数学,后来成为了数学教授。之后,冯老师主动帮我写了一封推荐信,让我来矿大北研部找他的好友、地质测量界的泰斗马伟民教授。在信中冯老师详细介绍了我的特点,并对我未来的学术方向提出了希望。在两位老师的精心安排下,我顺利实现了来北京继续求学的心愿。

   敦敦教诲、拳拳关爱

    由于我被录取为春季入学的博士生,冯老师安排我提前答辩,以便我顺利入学。为了满足提前答辩要求,许多事情都是冯老师和高老师亲自操办,从论文修改、答辩准备、会议筹办等等,许多事都是特事特办。记得其中有位答辩委员出差时间和答辩的时间有冲突,冯老师亲自与其协调时间,确保万无一失。用冯老师的话说,他就是希望我能顺顺利利去读博士。

    来北京以后,和先生见面的机会少了。每次电话问候,冯老师总是鼓励我在新的领域大胆探索,同时也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欣喜。如今我也当了导师,现在更能体会先生待学生的爱护与关怀之情。

    先生驾鹤西游,我会铭记先生的教诲。老师对我恩情我要传递下去,尽心尽力做好研究,带好学生。化悲痛为力量,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恩师对我的关爱与期望。

(撰稿: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陈云浩 编辑、审稿:宣传部 夏雅凤、董淑平)

 

上一条:我的淮矿情缘 下一条:走过你的四季

关闭

校友评论 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
请遵守《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。
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。
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。
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
 匿名发布 验证码 看不清楚,换张图片
0条评论    共1页   当前第1